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,全球经贸形势严峻,港航业发生重大变革。港口物流链、供应链受阻,海运运价持续高位,港航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。对于业界来说,当前首要任务应该是促进产业链、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融合与创新发展,从而打造更具韧性,更可持续的国际物流供应体系。
供应链韧性受到挑战
海运作为供应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,其韧性在今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,不管是疫情导致的港口拥堵还是突发事故,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贸易的稳定。
3月23日,“长赐”轮在苏伊士运河搁浅事件,造成亚欧贸易航线被迫中断,一度使得国际原油市场剧烈波动,短时间内大涨近6%,同时,还造成多达300余艘船舶拥堵,被迫改行好望角,致使亚欧航线集装箱准班率受到很大影响。
相对而言,突发事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仅限于某一个时段,而疫情带来的常态化、长期性影响才是当前业界面临的最大问题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港口拥堵情况愈发严重,全球供应链阻滞没有缓解的迹象。
10月21日,克拉克森集装箱港口拥堵指数(Containership PortCongestion Index)创下新高,达37.3%,而2016—2019年的平均水平为31.4%。
“只有港口供应链危机得到解决,供应链体系才能更加坚韧和稳定。但要想建立更加稳定的港口供应链体系,挑战依然很大。” 德路里航运咨询董事总经理蒂姆•帕沃在第六届海丝港口国际论坛上如是说。他表示,港口拥堵是一个恶性循环。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,港航业运力短缺,导致无法及时运输港口集装箱,同时集卡运力存在一定限制,多因素叠加,造成港口拥堵。德路里预计2023—2024年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会增加一定运力,但如果在增加运力的情况下无法解决其部署问题,可能会加剧港口拥堵,从而无法发挥其实际效应。
麻省理工学院运输和物流中心的执行主任、宁波(中国)供应链创新学院客座教授Chris Caplice也表示,港口拥堵问题突出,尤其美国部分港口拥堵情况不容乐观,导致货主尽管有大量货存,却无法满足飞速增长的订单量,同时带来大量的堆存成本,这意味着国际供应链模式需要改进和创新。
此外,港口在低碳减排方面也存在较大挑战,这也进一步让供应链受到冲击。在港航业务进行过程中,船舶、港口运输设备等都会产生碳排放,采用新能源作为燃料,或可实现100%减排,但在此之前,燃料的研发、供应,以及船舶的改造都会影响市场运转,甚至会有停摆风险。
对此,德路里认为,应该建立起更好的内陆与海运联运机制,以大幅减少转运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。同时,建立更加完善的基于新能源的存储和仓储设施,需要尽快建立更好的方案,改善仓储运营管理效率,减少船舶待泊时间,加速港口流转。船舶到港时,可以更好地通过有关设备,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岸电生产,实现减排减碳目标。
在马士基集团副总裁、马士基码头公司亚太区总裁乔纳森•戈德纳看来,当下,客户需求愈发旺盛;世界多个国家和政府之间存在紧张的局势关系;港口面临劳动力短缺难题以及应对国际海事组织(IMO)提出的新的环保要求,面临技术上的新挑战,这些问题都对供应链的韧性提出了要求。
供应链韧性构建的三大要素
“足够的韧性意味着供应链不论在逆境还是不确定的未来,都能够保持蓬勃发展。” 乔纳森•戈德纳说。他认为,供应链韧性的构建,有三大核心要素,分别为经营管理能力、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效率、自动化和新技术应用。
具体而言,具备经营管理能力是在逆境中保持韧性的重要基础。乔纳森•戈德纳认为,马士基码头公司正是因为具备经营管理能力,才得以取得成功。该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已实施5年,帮助马士基码头公司增强韧性,渡过了不少难关,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,马士基码头公司能够保证所有港口设施的正常运营。
在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效率方面,乔纳森•戈德纳认为,传统港口无法做到以客户为中心。实际上,保持韧性的方式,就是为客户提供透明可靠的服务。从班轮公司的角度来看,枢纽港对于航运供应链十分重要。未来一段时间,班轮公司将恢复其在航运的配置完整性,枢纽港的重要性会更加突出,韧性也将变得更为重要。
对此,港口运营商应发挥其真正作用,在运营模式中设立“缓冲器”,有助于应对可能发生的作业延误和变化。枢纽港的港口运营商更应该发挥该作用,支撑班轮公司建立更好的航运网络,抓住机遇,将枢纽港和重要门户连接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,未来或许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无缝连接,形成更具适应性、更加紧密的物流网络,改善供应链状态,化挑战为机遇。
科技让供应链变得更可靠,使得港口能安全、快速地将自动化应用于港口设施,为此,自动化和其他先进技术也是供应链韧性发展的关键部分之一。目前已有不少中国港口在自动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,如上海港早在2019年11月就成为全球第一个无纸化港口,其自动化建设也不断创新,使得上海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岗位运作效率不受任何影响。
实际上,在我国,提升供应链韧性不仅是企业自身追求的目标,也是整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。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忠奎介绍道,2019年印发的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》中提出,要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,以多中心、网络化为主形态,完善多层次网络布局,优化存量资源配置,扩大优质增量供给,实现立体互联,增强系统弹性。
同年,交通运输部发布的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指标框架》,首次将交通网韧性作为系统指标之一,并指出,交通网韧性指标用于反应交通网的可靠性水平,重点考虑综合运输通道、关键路段在突发事件下的可替代、可修复、抗灾毁能力,通过交通网的连通可靠性、时间可靠性和容量可靠性予以综合评估。
“联合国、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及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倡导并积极创建韧性交通。实际上,韧性交通理念在国际上已深度融入到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,成为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导向。”李忠奎表示。